80岁的蔡京,曾经在宋朝权势如日中天,大手一挥能让全国风云变色,可晚年却凄凉落幕,连路边的包子都买不到。你能想象吗?当年堪称“天下第一权臣”的人,最后却悄然死在他乡破庙,连棺材都成了奢侈品。有人问:这样一个“奸臣”,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送上绝路的?背后又埋藏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真相?
一提到宋朝“最坏的人”,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字——蔡京。史书给他贴了不少标签:奸臣、六贼之首、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贪官。这边,民间戏台子一拉开,哪个白脸红衣不让小孩害怕?可偏偏,也有人说蔡京是“太平宰相”,书法家里还数得着他。有人骂他有的是手段,有人却佩服他的才情。到底是天生坏到骨子里,还是被冤枉塑造成“反面教材”?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。流传最广的,还有那则“厨娘只会切葱丝”的故事,仿佛就是专门为嘲笑蔡京家里腐败奢侈而生。但这么多故事,这么多传说,他是真的十恶不赦,还是躺着中枪?可别急着盖棺论定,事情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。
展开剩余77%给“奸臣”盖章,宋人可比今天的网络段子手还要狠。蔡京的事迹在正史、小说甚至市井八卦里层出不穷。什么“水浒传”里梁中书给他送“生辰纲”——那一车金银珠宝的故事,差点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“世纪劫案”。结果,这各方资金直接养肥了梁山。再说那声名最臭的“花石纲”,就是为了哄皇帝开心,蔡京一声令下,全国劳民伤财,从南到北往都城运花花石石,为的就是让宋徽宗高兴。老百姓怨声载道,国家财政也因他的折腾越来越空。有人甚至说,正因为“花石纲”,方腊等地的大规模起义才一触即发。
可站在封建皇帝的角度,蔡京有点“知微见著”:人家能拍马屁,能懂皇上的小心思,无论新政旧法都能操作得得心应手,皇帝想要啥,他就能变着法子送到。忠臣还是奸臣,其实就差了皇帝这一个“龙颜大悦”。普通百姓怎么看?有些老者一提蔡京就翻白眼,说他害人不浅;年轻人听说蔡府一个切葱厨娘就能当人家妾,也不知是羡慕还是嘲讽。在街头巷尾,蔡京成了饭后谈资。历史上的他是个多面手,书法猛如虎,官场比泥鳅还滑溜——有本事才有人骂,没本事连做剧情反派的资格都没有。
蔡京权倾天下的日子,没人敢撼动他的地位。可是,人生哪有金钟罩?1126年高忆管理,金兵南下,朝野震动,宋徽宗一听风声鹤唳,连皇位都赶紧甩给儿子宋钦宗。新皇帝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先把蔡京这个“六贼之首”打发去岭南。此时蔡京已经80岁,风中残烛。表面上,朝堂上下风平浪静,人人拍手称快,好像一个“坏人”倒台就能风调雨顺。
这时风向骤变。一些文人和民众说,宋朝守不住“国门”,全赖蔡京坏事做尽;有人则私下议论,蔡京能权倾朝野,不正是皇帝宠信使然?“小蔡”倒台,只是给大家吵架找了靶子。更多人开始反思,是不是每个乱世都需要背黑锅的人?而此时的蔡京,在流放的路上不停遭遇百姓白眼,被拒之门外,连口热饭都难讨到,好像苍天都对他收紧了“粮票”。不过也有人觉得,这么快把所有错都“甩锅”给蔡京,是不是太便宜了皇帝和那些顺风转舵的官员?
真相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。蔡京被发配岭南,金军还点名索要他的三名宠妾。三位恩爱多年、命运相连的女子就此悄然分离,完成了权倾一时老臣最后的温情谢幕。谁能想到,蔡京曾在高堂上与帝王共赏字画,美姬环绕,此刻却“诗一阙,泪两行”?但更扎心的还在后面——他一行人在路上买吃喝、找住处,百姓一听说来了蔡京,立马拒不卖饭,连骂带轰。
原本那高高在上的蔡相爷,成了举国唾弃的孤魂野鬼。曾经凭一纸公文调动半壁江山,如今却落得沿街讨饭。蔡京自己都后悔不已,临流放前写下:“八十一年住世,四千里外无家。如今流落向天涯。”人生的大起大落,不过如此。
可这还不够。到了潭州,再也没有往日的华服锦盖,只有破庙黑瓦遮身。堂堂权臣,最终连棺木都成了“稀缺资源”,只能薄席裹尸,客死他乡。不知道看到这个场景时,会不会让那些曾今粉饰太平的朝臣也捏一把汗。
表面看,蔡京的死让天下“安稳”了——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,朝廷清明了,小老百姓安生了。可真是这样吗?世道哪有那么简单,后面危机才是真正酝酿。蔡京一死,原先的“体系”断了一根大梁,看似去掉了毒瘤,实则留下一地烂摊子:权力真空、宦官和新权臣趁虚而入,更大的官场争斗一触即发。
窝里斗、抢地盘的戏码接连上演,皇帝也并没“长记性”。按现代话说,解决了“人在其位”的蔡京,却没修正“背后推手”的体制和用人环境;小人物还得承受新一轮的折腾。此时场外也没闲着,人们议论分歧更大——有的说“罪该万死”,有的说蔡京不过是当权者的替罪羊,“旧的不去,新的更坏”。一茬茬“蔡京”,历史车轮里总有新的表演者登场。和解一说变成了笑话,谁都想抓住权力的尾巴。
有人说,蔡京的结局就像是给世人敲响了一声警钟:谁让你权势熏天、只顾享乐?你这不是自找苦头吃吗?按正方的说法,这就是典型的“出来混,总要还”。可问题来了,蔡京真是自作自受吗?碰上像宋徽宗这样只爱玩字画、不问国家事的皇帝,不管蔡京做什么能活好吗?旁人不是比他更会拍马屁,就是更会捣浆糊。让人最想笑的是,大家痛骂蔡京,摆出一幅天地清明的假象,难不成换个名字,朝堂就能真清明?说白了,这一锅烂粥,有他,也有捧他、用他、需要他的人。这“奸臣”帽子扣得,谁都能带上一圈。嘴上说骂,心里还不是想着“别换到我头上”?君臣一体,忠奸互生。真要夸蔡京“有担当,能揽错”,其实那是揶揄。纸包不住火,锅也不是他一个人能背的圆。
都说“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”。咱们一边骂蔡京是千古奸佞,一边又容忍朝廷里“近蔡京者得福”,这样自相矛盾是不是比蔡京本人还分裂?你觉得高忆管理,要是身处那个时代,是选择一条道走到黑,还是学蔡京一样八面玲珑?支持彻底“除恶务尽”的,还是觉得历史总需要个“坏人”背锅?不妨在评论区聊聊看!
发布于:陕西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